|  En

回报社会

社会责任如何植入工作

2018年07月02日

      如何将社会责任与日常核心工作区分开,同时又能有效地结合起来?这应该是一项兼具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的重要课题。企业在实践中一直存在困惑,我也经常在思考。应该说,这是一个非常辩证的问题,事关社会责任工作的本质和关键。

      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如何将社会责任植入日常工作,可以说显得迫切同时又充满了挑战。这是因为,一方面源自于服务企业提质增效、管理优化和持续发展的内生需求;但同时又与全球可持续发展普遍共识下,社会各个利益相关方对于企业更多(原先基础上的更高标准)、更多(衍生出的更多期望)、更新(原来没有,现在有了)的要求和期望密切相关。

      为什么要植入

      传统经营实践和经营理念下,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最终目标,虽然能够获得短期收益,但同时也会造成企业最低标准决策,致使市场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类似不可协调、不可持续的现象时有发生,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同时也损害了社会公正。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各利益相关方要求企业为其直接影响承担责任,进而最大化贡献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企业履责也就成为企业基于法律底线之上、合乎伦理道德的、对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的一种响应,体现在项目植入上,就是通过社会责任发现业务中可能出现的利益相关方这些新的要求、新的期望,进而体现在项目植入中、贯穿到日常的工作中。

      但需要注意的是,责任有底线、责任无上限,但责任不是无限。更形象地说,这也可以结构性的分析为:必尽责任、应尽责任和愿尽责任,企业在选项目的时候,我们也提倡尽可能选择愿尽层面。以后国家会有社会责任专门的立法,会推动企业更加注重规范自己的行为,这也将是我国“十三五”中的一件大事。而这些发生着的变化,无不对企业在日常工作中就应有意识的植入社会责任的理念、体现社会责任的议题、符合社会责任的原则提出了严格要求。

      有没有衡量标准?

      社会责任植入工作首先需要做的就是真正把握社会责任与业务的关系以及具体的衡量目标。总的原则是:企业履责应兼顾公平和效率。对利益相关方尽责任不仅有利于不仅提高效率,提升公司价值、节约成本,同时对于增强公司凝聚力,提高品牌声誉也有重要作用,这也是衡量和选择项目的基本标准。

      进一步说,社会责任根植的项目是否反映社会责任管理的东西,有三个具体衡量:
——综合价值的导向。它是开展社会责任管理的目标,也是开展社会责任管理、推动社会责任工作的结果;
——利益相关方的参与。这种新型的管理方式要为更多的人创造价值,目标要包含利益相关方诉求;
——合作创造价值,实现合作共赢。合作共赢要体现在管理的结果和成果,真正为各个利益相关方所共享,这是社会责任根植很重要的特征。

      如何做到有效植入?

      将社会责任与现有工作结合的选点和方法很多,大致可以从存在问题、现有工作亮点、社会责任理念、所属部门优势、所在行业特征、具体业务特征、员工社会责任能力建设7个方向展开。但要做到有效的植入,需遵循:
首先要有责任分析,找出改进空间,要变化导向,做出原来没有的指标和业绩,有利于其他部门的参与、配合、合作。
其次要判断改进,没有改进的点,找不到明显改进的点,不能做。找到改进点之后,要有改进的方法,用新的方法和工具,用社会责任的方法。比如,利益相关方管理方法,这里面就包含很多内容,比如利益相关方识别管理,分析利益相关方诉求,方法要体现社会责任的理念。
最后,结果要跟诉求相关、目标相关。很多案例的成效不是项目的成效,看起来很笼统,甚至就是将其他方面的成效等同为社会责任的成效。

      根植之后如何评价?

      简单的说就是,要做到:有理念、有方法、有效果、有未来、有传播。

      有理念,要把社会责任的理念体现出来,综合价值的理念、利益相关方的理念、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有方法,有利益相关方参与的方法,不能还是老一套、老方法;有效果,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环境价值,包括对其他利益相关方创造的价值,这些价值的体现要具体化;有未来,项目可持续,可推广,不断改进,在其他地方也可以应用,不能做完就不用了,这种价值就很低,要在同样的业务、不同的业务、其他企业三个层面可以应用推广,这样才有更好的价值;有传播,文本在逻辑上说的通,要有很好的传播性、积淀为品牌,措施是否针对问题,结果措施不能错位,同时要在过程中自查、在系统中管理。